产品详情
    读书万卷始通神
    金申

      读书万卷始通神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0-11-10 17:28:34 文字:【大】【中】【小】

      ——访我国著名禅画家金申老师

      王涛 刘润峰

      我们采访著名学者、鉴定家、画家金申老师,得益于齐友昌先生。我与著名画家齐友昌老师交往二十多年,亦师亦友,每每折服于齐老师为人的心地质朴与画风的气势磅礴。齐老师的好友也常常见到,其中就有金申老师。

      因为家父也是北京知青老三届,在黑龙江插队,我九十年代初刚落实政策回京时,得到父亲返城知青老友父辈的诸多照顾,所以和金申老师的交流在我内心中多了一份亲切。金申老师为人直爽,做事原则有着传统学者的风貌:谦逊、务实、缜密,这都是我所追求的,所以和金申老师的谈话也就随意起来。

      王、刘:金申老师我看到您以往的采访,您说自己不是美术圈里的人,画起画来更没有负担,如今有空了才终于重操故业┈┈,只是手痒,画好画坏随人评说,尽兴即可。但据我了解,您自幼就接触和喜爱绘画,中学同学现在还有夸您有天分,当时画的马就很好;青年时您考入大学美术系;科班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这一个大范畴的学科研究,著述二十余种,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网上很多人评价您的画作,画风质朴,不落窠臼,立意高远,有自家风貌。在我看来是带着草原生活的感情基奠和自身的豁达之气,创作的骏马气韵生动、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同时携研究佛教美术的深厚底蕴,入禅意画,即兴挥就的达摩、罗汉往往笔墨不多却形神兼备,定中有动。在我们心中您一直是美术家——美术大家。请您谈谈您的学画历程。

      金:我是从小就酷喜画画,真下了苦功,那是的梦想是当油画家。画累了就喜欢看文史书,结果书越看越多。1973年我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绘画水平还是出类拔萃的,担任班长,很多同学把我当作师长,因为整天朝夕相处,看我的画,比看老师的作品进步更快。那时我的许多长期课堂作业,也都被作为优秀范本留校资料室了。1976年我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当了3年美术教师。由于自幼酷爱文史,且以杂览群书为乐,在听说包头市成立文物管理所的时候就毛遂自荐,进入了文物管理所。在包头文物管理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文物调查工作。包头的清代喇嘛庙很多,而且那时有很多喇嘛庙需要修复,这样,修复寺庙、征集寺庙文物的工作,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我这个既有美术基础又喜欢文史的年轻人肩上。那时所获知识主要是靠我调查寺院和采访老喇嘛而得来。在读文史书时,遇到有关寺庙的段落就摘录下来,一麟半爪,集腋成裘。

      搞了几十年文物考古,特别是在佛教美术史和佛像鉴定方面被人所承认。画画扔了几十年,有时候看见别人画画就手痒。近些年来经常身不由己地参加各种聚会,文人们都喜欢舞文弄墨,我也逢场作戏,故技重操,画些所谓的达摩面壁之类的禅画。说起来还应该是受了日本画家的启发。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日本搞研究期间,才发现日本画家特别是镰仓时代也即相当中国的宋元时代日本有很多出色的画家都喜欢画《达摩面壁》、《慧可断臂》、《释迦出山》之类的禅宗题材的水墨画。当然,毫无疑问这类题材是随着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带去的,并且这类题材也是中国画家最先创作的。例如中国的梁楷所画的禅宗画就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明清的画家陈洪绶、丁云鹏、丁观鹏、金农乃至清末的王一亭等等虽然也画了许多佛教题材的水墨画,但并没有被人称为禅画家,禅宗画在中国似乎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题材。倒是日本画家偏爱这类题材,画家和画作在日本成了气候,禅宗题材的画展、研讨会、专门的研究者都不少,学术著作和精装的大图录在日本的图书馆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中国传去的茶道、花道在日本也依然流行不衰,反倒是祖庭中国这些都失传了。

      在日本学习交流期间,日本每年会出一本《东洋学学术论文索引》,只要在一级文史杂志发表文章就收入,每年都有我的文章,现在文物界都知道有金申这号人物,我几乎都忘了自己是画画出身的了。大家读中国美术史可以看到,宋代以前绘画的真迹大部分都没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阎立本、吴道子的作品都是宋摹本,绘画作品的实物都是留存在石窟和寺庙中的,可以说宋代以前的艺术除了石窟就是寺庙,比如云冈和敦煌。因此,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中占了较大比重,从美术的角度,美术史研读的角度都跑不了佛教艺术。

      佛像毕竟是工艺,没那么多变化,大部分都是规矩的,一目了然,但是画每一张都不一样。我常画的,无外乎还是禅定僧人和牧马,不为迎合市场,只图直抒胸臆。静者万念具空,洗心涤虑,参悟人生之真谛。 动者洒脱痛快,无所畏惧,做人之真面目。 即做人非如枯木朽灰,瞻前顾后,佯装木讷,毫无真趣:又非举止粗俗, 胸无点墨,虚张声势。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世人无几矣。

      禅画,是寄托当时的一种心境。因为一直研究佛教,对其深刻文化内涵有所感悟,所以信手拈来,也算富有禅趣。画画不光是技术,更是生活阅历、眼界,看的多了,走的多了境界自然不一样了,现在的画跟学生时代毕竟不一样了,现在的技法肯定更成熟了,笔法更老练了,更有筋骨了,也更有思想了。禅画更讲创作,有时候我自己的画我都不满意,觉得没有‘气’,而有的时候随便三笔两笔神态就出来了。画画还是要讲创作,美术创作的厚度来源于文化的积淀,最后画的就是心性和文化。最后我送给大家我的一首诗结束采访吧:“少习丹青刺骨功,为穷释老耗半生,跳出淖泥回头看,毕竟居高有远声。”

      附:金申,北京老三届,内蒙知青,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八十年代曾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多年,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善画禅画及草原情景,风格显著,受到画界好评,拍卖市场也年创新高。

    产品简介 :

    金申